粤港澳大湾区在加速成形 “拼船出海”将事半功倍 国内经济
中亿财经网7月17日讯,回想起两年前将公司注册在珠海横琴的举动,曾在美国做过电商的澳门人周运贤觉得正确无比。
周运贤注册的是珠海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他告诉第一财记者:“我就住在澳门,横琴有天然的交通优势,每天过关往返十分便利,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到公司了。而最重要的是,这里的资源与我们团队的整体定位非常吻合,比如说开发跨境电商平台的工程师在澳门月薪将近3万元,而在珠海只要1万元。”
周运贤的例子,只是粤港澳大湾区内众多跨境人才的缩影。在这个有望与世界级湾区竞争的大湾区内,作为经济推手之一的人才流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与此同时,产业的合作也愈加紧密,交通规划日益完善,备受瞩目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正在进入尾声,港澳与内地城市的时空距离在快速拉近。
最新公开消息显示,国家层面牵头启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已初步成型,日前正式上报至国家发改委。7月1日,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了合作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以及体制机制安排。
种种迹象表明,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人才流动频繁
人员流动趋势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变化。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粤”,即珠三角九市内的人才流动状况。
陈亮发现,这两年深圳和东莞之间的人才流动呈现加速的趋势,虽然是双向流动,不过深圳流向东莞的人才要多一些,深圳是净流出城市。尤其是在一些高端电子信息领域,随着华为终端总部从深圳搬迁至东莞,OPPO等东莞本土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松山湖片区提出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基地后,深圳大量人才搬迁至东莞。不过,在另一些领域,比如金融和IT行业,深圳对东莞形成虹吸效应,东莞的人才往深圳流动较多。
陈亮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上述趋势在深圳其他周边城市也存在,比如惠州和中山,但是在东莞最为明显,因为东莞的产业链相对来说最完善,生活成本也低,政策支持力度也大。”
不仅仅是粤内部的人员流动发生变化。在粤港澳之间,跨境人员流动也在加速。
文章开头提到的周运贤除了考虑到交通便利和成本更低之外,也希望能通过当地的优惠政策享受到粤澳合作带来的红利。
周运贤举例说,在横琴实施的“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免除了对个人所得税负大为增加的忧虑。更为便利的是,在澳门的银行即可登录横琴的企业申报缴税系统交税。
“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是指对在横琴工作的香港、澳门居民个人所得税差额进行补贴,其标准为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与其个人所得按照香港、澳门地区税法测算的应纳税款的差额,这项优惠政策旨在吸引港澳高端人才到横琴发展。
横琴金投创业谷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雄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着广东自贸区(珠海横琴片区)的设立,横琴与澳门之间的交往和合作的深度越发明显,尤其在人才聚集方面:“最初创业谷主要服务澳门青年,到现在已扩大为服务‘两岸四地’及海归青年,目前谷内拥有122个澳门项目,占比六成。”
由于深圳和香港庞大的经济总量,深港被很多人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那么,这个区域内的人员流动状况如何?
根据香港规划署最新的统计调查,2015年深港之间每天跨境往返约65万人次。其中往来内地的香港人中有70%是以深圳为目的地,内地到香港的旅客有60%是来自深圳,居住在内地的香港人有90%在深圳。
每天有数万跨境上班族往返于深圳各口岸边检站。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些流动主要是探亲访友和休闲娱乐,跨境公干和上班之类的商务活动不是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深港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张玉阁发现,这几年深港之间因为商务活动往返的人数,虽然总体上在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与香港到内地来上班的人数相比,内地到香港上班的人数增加得更快一些。“当然,内地人主要是指深圳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香港出台了很多引进人才的政策,比如说优才计划。另外,2008年后全球经济衰退,加上中国内地成本上升,很多港资企业关门或外迁,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数就减少了。”
与此同时,由于很多显而易见的原因,大批港人正在奔向深圳这座以“开放”著称的城市。深圳房价虽高,但是不少楼盘的价格还是要比香港低一大截,很多香港人还是乐意来深圳居住和工作。即便只是住在深圳,去香港上班也非常便利,通关快的话,只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出关口。
此外,香港人若在内地生活,公共服务上虽然难以享受到和内地人同等的待遇,但是两地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以医疗为例,深圳已经“开了个口子”,2015年10月开始允许年满70岁并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证或由香港入境事务处发出的《豁免登记证明书》的香港居民,可以在港大深圳医院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支付当日在港大深圳医院指定门诊的服务费用,包括预防护理、治疗和康复服务等。根据深圳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在港大深圳医院使用长者医疗券的香港居民共计7954人次。
毋庸置疑,人才流动一旦活跃起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创造力必然会提高。那么,如何更加活跃?
仍以深圳为例,在今年5月12日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深港圆桌会议上,深圳市发改委区域规划处处长卢文彬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是重要的科技湾区,但目前涉及境外人才和国际人才的限制非常多。
卢文彬建议探索深圳立法来解决人才问题,消除一些细枝末节的障碍,包括扩大养老、医疗对境外及外籍人才的覆盖范围,实现本土生活无障碍;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国民待遇试点;以及先行先试,探索“深圳绿卡”制度等。
产业定位各有优势
在人员流动频繁起来的同时,大湾区内的产业发展如何?未来,大湾区内将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各城市又将如何进行产业布局?
对此,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在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产业体系呈现梯形。“与国际上其他湾区相对均衡、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的情况不同的是,我们既有接近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也有相对低端的产业,产业层次具有多元性。”
曹钟雄补充道:“但是,与国际上有一定的差异才恰恰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因为这样才能形成融洽的产业关联和好的营商环境,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完善的产业协作。从供应链的成本上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最具有竞争优势的。”
粤港澳湾区与全球三大湾区对比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在某券商电话会议上分享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实施规划以及投资前景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产业机遇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
目前,湾区内大部分城市都已经瞄准新兴产业。就拿核心城市之一的深圳来说,早在几年前,深圳就已提出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在深圳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过去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2016年新兴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3%左右,已成为稳定深圳经济增速的强大动力。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事实上,湾区内各个城市的产业布局都相差无几,均已瞄准这些新兴产业或其中的几项,当然有些城市发展得强一些,有些城市弱一些。”
曹钟雄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产业体系还需要珠三角城市中后发者的产业提升,因为先发者的产业空间有限,产业需要外溢。与此同时,各城市之言要相互协同,不能单打独斗。“很多地方政府都想要成为下一个深圳或者香港,这样定义是不妥的。各级城市需要认识自身的优劣势,从而确定自己在湾区中的角色。”
除了“粤”,港澳也有各自的产业考量。比如香港,6月13日,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发展重点将是金融服务业。
无论未来产业如何布局,粤港澳之间的产业合作大有可为。梁振英说,内地与香港完全可以结合各自的优势“拼船出海”,内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香港则能够在工程招投标、合同起草及谈判、项目交易结构设计、项目运营管理模式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法律和管理服务。
事实上,粤港澳之间的产业合作增强趋势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越地理障碍。总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金莱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莱特”),是一家生产和出口备用照明及电器产品的制造商。该公司十分看好“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市场潜力,希望进一步开发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市场,同时探索前往非洲设立生产线的可行性。
不过,除了要考虑劳动力供应及生产成本外,投资生产性项目亦须要考虑投资地的环保要求和供应链、生产物料支援等因素,所以金莱特希望取得更多有关投资非洲的资讯以供评估。
为此,金莱特正筹划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希望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便利,处理外汇及国际收款事宜,为正在增长的国际业务进行融资。此外,该公司亦希望利用香港的资讯及其他专业服务,为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和前期的尽职调查,希望控制投资风险,以及进行合适的税务筹划,以避免不必要的双重税务负担。
香港贸易发展局欧洲首席代表徐耀霖认为,这正是香港的独特优势――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专业的人才、便利的融资。“中国约60%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通过香港走出去的,内地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若善用香港平台将事半功倍。”
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方舜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内地是很重要的火车头,而香港作为国际商务平台、金融中心,可以引领整个区位再开放点,让参与者感受到一个开放的市场,一个更多经济体参与的市场对整体的发展是有利的。
方舜文还表示,如果全世界都不知道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了什么,就更不会知道这里面有怎样的商机,因此资讯的流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并非‘9+2’这么简单,待其概念更加成熟,有清楚的定位、策略、方案的时候,我们都将大力推广,以吸引全世界的兴趣,整个大湾区一起‘走出去’就是强强的联合。”
打通粤港澳三地交通
交通被视为大湾区规划和建设的突破口,也是三地政府最容易做的事。目前,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已经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投资金额庞大,关系粤港澳三地和珠江两岸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将来这座超大型跨海通道的建成及通车,对于缓解珠江口两岸的交通压力、增强两岸之间的联系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谭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港珠澳大桥的贯通将香港与珠江口西岸地区城市联系起来了。香港可以更加方便地与粤西地区搭建联系通道,经济活动和经济力量也能够更顺畅地辐射过来,使得大湾区的建设搭建起最重要的骨架。”
除了粤港澳之间的跨境沟通在加速,“粤”即广东省内的融合步伐也在加快。以广州和佛山为例,7年前,两地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协议》及两市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4个对接协议,广佛同城正式启动。随后,高速路、国道接驳路、城际轨道、常规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开始加速。
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预计今年底将全线通车。
对于每天穿梭于广佛两地的“候鸟”来说,互联互通带来的便利最为明显。每天早上,家住佛山市顺德区的麦女士先开车走105国道,再转星光快速或华南快速,花费约一个小时多一点到达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
麦女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房子买在顺德是因为便宜,那时每平方米7000多元的价格比邻近的广州番禺低了不止一点,而且考虑到我老公就在番禺广场上班,从家里过去也就半个小时,很方便。”
5年前,麦女士刚入住小区时还没多少人,现在住户多了很多,大部分都在广州上班。麦女士说:“即使家里没车也没关系,坐楼巴到天河区也才一个小时,而且楼巴班次很多,就跟公交车一样,可能比你从广州市内去上班的时间还要短。”这里的“楼巴”是指楼盘到各地的专用巴士,看楼时属于免费巴士,小区成型后就成为穿梭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公交车。
对于未来粤港澳三地的交通规划,曾任深圳市副市长、现为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的张思平今年5月在该院举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上表示,从战略意义上讲,大湾区的交通骨架主要是珠江东西横向大桥和广州至港澳的纵向珠江下游的综合规划整治。
张思平说:“横向主要是多修大桥,像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即使建10座大桥也不会觉得多。”
珠江下游东西两岸的交通是整个大湾区交通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珠江口建成和在建的已有虎门大桥、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桥以及南沙铁路大桥等四座大桥。
张思平说,30年前珠江上没有一座大桥,而现有的虎门大桥已经非常拥堵,深中通道通车后应该也会是一座堵桥,而港珠澳大桥如将单Y变双Y(意为连接深圳),过不了几年也一定是座堵桥。交通规划一定要超前,不能等到现有大桥严重拥堵时再规划建设新的大桥。
从纵向来看,张思平认为,除了高速路和广深港高铁外,最重要的是珠江下游的以交通为中心的综合整治。
珠江是大湾区通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黄金通道,同时珠江口两岸又是深圳、香港、南沙三大国际集装箱港口。不过,珠江如今面临着水体污染、港口布局、河道治理、两岸岸线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三地共建交通必然会带来港口、机场和道路等如何布局以及资金筹措、利益分配等问题。 有声音呼吁,三地应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效仿世界三大湾区之一、也存在3个经济地位接近而功能定位又各不相同的核心城市的旧金山湾区,建立一个类似于旧金山湾区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对湾区内的问题统一规划。不过显然,这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底层发挥能动性,摸着石头过河。
6月22日,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总裁肖恩・伦道夫(Sean Randolph) 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举行的一场报告会现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旧金山湾区内的城市都没有深圳大,但是数量众多,有101个城市,各种事物纷繁复杂,不过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管理得不错。“旧金山湾区委员会是民间性质,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不过中国的湾区有自己的特点,要因地制宜。”
的确,中国将打造出自己的大湾区。
- 关键字:
1.中亿财经网(http://www.junyues.com/)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中亿财经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中亿财经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中亿财经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