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出现多家教育公司上市-分析师在线

2023-04-25 18:35:23

港股出现多家教育公司上市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0日 阅读量: 来源:分析师在线 作者:ada 【收藏】
摘要:目前,网下新股申购底仓门槛为6000万元,参与沪深两市打新的打新基金底仓最少规模为1.2亿元。

目前,网下新股申购底仓门槛为6000万元,参与沪深两市打新的打新基金底仓最少规模为1.2亿元。

尽管市值门槛还是保持于2017年的水平,但网下有效报价配售对象个数却在减少。2017年,最高家数为7366家,2018年上半年最高的为2月份的6788家,从3月份开始网下有效报价配售对象家数峰值呈逐月下滑态势,网下机构参与热情有所降温。

据申万宏源(4.380, 0.00, 0.00%)的测算,三类投资者上半年度累计收益率分别为5%、2.93%和0.89%,环比分别下降了15个、43个和4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富联(17.350, -0.12, -0.69%)(601138.SH)贡献了A类40%的绝对收益。B类和C类投资者网下的实际中签率为A类的4.7%、2%,对收益率的贡献较小。

“A类、B类、C类投资者网下单个IPO的绝对收益在6000万元门槛下分别为6万~10万、5万~9万和1万~3万。如果新经济和CDR(中国存托凭证)放开,CDR的收益合计分别可达300万~500万、70万~110万和30万~70万元。”

“我们预计,今年全年下来可能打新收益不到600万元,不考虑独角兽。粗略估算一下,最后可能也就是400万~500万元。”一位新股研究人士告诉记者。

“打新的实质其实三套利,现在新股发行变少,开板涨幅降低,你算一下,打下来赚了个400万~500万。而打新底仓6000万门槛,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就能把收益亏掉。事实上现在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打新基金,原来的打新基金现在大多转成了股债混合型基金。”他也认为。

根据新时代证券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共有1827只公募基金参与了网下打新,主要的打新策略基金大约为530只。与2017年相比,不论是资产净值总额还是股票持仓市值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此外,在Wind资讯统计的打新基金中,今年上半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负的有11只,其中诺安和鑫、招商兴福亏损较多。

沪江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5月。当时还只是大三学生的伏彩瑞创办了非营利的英语学习BBS社区沪江语林网,用户可以在此分享外语学习材料和经验。其后的六年间,伏彩瑞进一步扩大沪江规模,陆续创办了沪江英语、沪江日语和沪江部落。

直到2006年,沪江前身上海语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才开始商业运营。2009年,沪江(前称“上海互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作为中国互联网互动综合学习平台的沪江网校也在这一年正式推出。

2016年1月,沪江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月更名为现在的公司名称。

实际上,沪江的上市计划早在2015年完成D轮10亿元的融资后就已经萌芽,当时计划去上交所的战略新兴板上市。无奈,2016年战略新兴板的政策取消,沪江就此搁置上市规划。

到了2017年,港股出现多家教育公司上市,加上2018年港交所的上市新政、独角兽的认定和上市潮开启,沪江也紧跟着这一波潮流。

在两年多前沪江的D轮融资中,皖新传媒(7.770, 0.03, 0.39%)(601801.SH)旗下公司以1亿元自有资金,认购了沪江26.67万股,占到当时1.43%的股权。双方在协议中规定:未能按时在2018年底前完成上市发行(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战略新兴版),目标公司需以回购价格对投资者持有的股份进行回购,回购价格为投资价款加上按年息10%复利计算的利息之和。

选择这一时间上市,沪江也履行了合约。

据招股书披露,2011–2018年,沪江共计实现A轮、B-1、B-2、B-3、B-4、C轮、D-1、D-2、E轮9轮融资。当前,投资者的股份共占上市前的38.7%,这其中,李彦宏持股99.5%的百度网讯在C轮融资时加入,出资1.23亿元,共计持有沪江3.15%的股份,持股比例次于一致行动人及在A轮投资的陈金霞。

目前,创始人伏彩瑞为沪江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他与于杰、唐小浙、安家良、曹建及蒋少军构成一致行动集团,加上他们控制的实体互捷投资、互江投资、互吉投资、上海成塔、互元投资以及互年投资,实际控制上市前61.30%的投票权。

独立非董事中还有一位转型的媒体人秦朔,汉能资本CEO陈宏亦担任沪江非执行董事。

持续亏损幅度收窄

沪江将自身定位为教育科技公司,称通过经营综合性互联网教育平台提供多元化和高度互动的产品及服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17年12月按月活跃用户计算,沪江在中国所有教育技术公司中排名第一,截至2017年底,拥有1.7亿用户,其中约有810万付费用户,包括自有品牌课程的780万名学员和CCtalk平台的30万名付费用户。

从收入构成来看,自有品牌课程和CCtalk平台是沪江的两大业务体系,也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其中,截至2017年12月31日,自有品牌课程覆盖K12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和职场人群的应试与培训需求;而CCtalk平台处于发展初期,2013年8月开始开放,2016年10月成立业务分部,通过挂网课程连接提供教育服务方和受教育方,从而收取平台或技术服务费,2017年12月,CCtalk平台的月活跃用户约310万人。

数据显示,自由品牌课程是目前最主要的收入构成,2015至2017年收入增长较快,从1.85亿元到3.40亿元再增加至5.54亿元。CCtalk平台则从2017年开始产生收益52万元,毛利率为100%,虽然目前贡献很少,但却是沪江多元化的重点方向,还试图建立以CCtalk平台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正式课程的学生人次上,沪江2015–2017年逐年增加分别为20.47万人次、23.36万人次、29.36万人次,每位学员的平均支出亦是持续增长分别为1966元、2836元和3170元。

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迅猛发展,智能交互平板和电子交互白板等产品已逐步取代传统黑板。与之配套的投影机、电子书包产品也开始大行其道。

近日,一家在全球交互平板市场占有不小份额的公司——鸿合科技,已向证监会提交了招股书。

鸿合科技主要从事智能交互显示产品及智能视听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有智能交互平板、电子交互白板、投影机、视频展台等,多提供给中小学校和高校、幼教、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

在招股书中该公司表示,2015年至2017年(下称报告期),其IWB产品(电子交互白板和智能交互平板)销量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连续三年位列第一;2017年度其自主品牌的激光投影机销量亦在国内传统激光投影机市场上位列第一。

据悉,鸿合科技此次拟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3431万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00%,保荐机构为东兴证券(12.910, -0.01, -0.08%)。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共有118家IPO企业接受了发审委的审核,其中58家成功过会,过会率为49.15%。相比2017年上半年81.45%以及2016年上半年90.05%的过会率,2018年同期的过会率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贵为“隐形冠军”,但无论是盈利能力、募集资金用途,以及早先股权变更中暴露出的问题,都可能令鸿合科技难以轻松过关。

主要产品毛利率低于同业

查阅该公司招股书,《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IPO前夕,鸿合科技的净利润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报告期内,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723.27万元、4052.74万元、7697.52万元,其中2017年的净利润较2016年增长89.93%。对此,鸿合科技向《投资时报》表示,持续盈利主要是受市场需求、原材料价格、汇率、公司产能扩张及市场推广的影响。

与此同时,鸿合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在三年内亦逐年上升,分别为19.59%、21.88%、22.66%。

细分到产品来看,该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智能交互显示产品。报告期内,该部分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7.73亿元、26.04亿元和34.61亿元,占各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88%、95.72%和95.71%,毛利率水平分别为19.44%、22.08%及22.51%。

不过与同行业公司相比,鸿合科技智能交互显示产品的毛利率水平并不算突出。

近日,一家在全球交互平板市场占有不小份额的公司——鸿合科技,已向证监会提交了招股书。

鸿合科技主要从事智能交互显示产品及智能视听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有智能交互平板、电子交互白板、投影机、视频展台等,多提供给中小学校和高校、幼教、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

在招股书中该公司表示,2015年至2017年(下称报告期),其IWB产品(电子交互白板和智能交互平板)销量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连续三年位列第一;2017年度其自主品牌的激光投影机销量亦在国内传统激光投影机市场上位列第一。

据悉,鸿合科技此次拟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3431万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00%,保荐机构为东兴证券。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共有118家IPO企业接受了发审委的审核,其中58家成功过会,过会率为49.15%。相比2017年上半年81.45%以及2016年上半年90.05%的过会率,2018年同期的过会率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贵为“隐形冠军”,但无论是盈利能力、募集资金用途,以及早先股权变更中暴露出的问题,都可能令鸿合科技难以轻松过关。

主要产品毛利率低于同业

查阅该公司招股书,《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IPO前夕,鸿合科技的净利润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报告期内,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723.27万元、4052.74万元、7697.52万元,其中2017年的净利润较2016年增长89.93%。对此,鸿合科技向《投资时报》表示,持续盈利主要是受市场需求、原材料价格、汇率、公司产能扩张及市场推广的影响。

与此同时,鸿合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在三年内亦逐年上升,分别为19.59%、21.88%、22.66%。

细分到产品来看,该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智能交互显示产品。报告期内,该部分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7.73亿元、26.04亿元和34.61亿元,占各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88%、95.72%和95.71%,毛利率水平分别为19.44%、22.08%及22.51%。

不过与同行业公司相比,鸿合科技智能交互显示产品的毛利率水平并不算突出。

数据显示,该公司上述产品的毛利率低于视源股份(002841.SZ)同类产品毛利率近六个百分点,低于创显科教(OC.834541)近三个百分点。对此鸿合科技表示,公司在其他方面,如技术、创新、市场、产研一体化、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竞争优势

分析师在线声明: 本栏目内容来自作者投稿,不代表"分析师在线"网站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任何投资均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