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华推荐 财经号
-
-
【名士】黄金破位早就...
-
【名士】黄金本周将迎...
-
王斌:一个平常的数字7将是土耳其第二...
-
2800点下方继续震荡
-
- 博客 热门话题 直播
-
操盘手:大盘直播江南:股市直播 重大利空将袭击股市
-
- 再见,二维码! 银保监会发声,万亿级大利好来了!
- 热点| 有人倒卖月球? 银行卡62/60开头,速看
- 这件事比房价大涨还更可怕! 定了!杭州突然宣布
- 热点| 狗伤人的数据触目惊心,狗霸王们却视若无睹
- 别让小燕子跑了! 还想买"一元股"?谨慎啊
- 热点| 为何可乐和薯片20年都不怎么涨价?
-
- 天赢居 指南针 波段之子 林荫大道 鸿牛中金客
- 刘正涛 秦国安 雨农谈股 狙击牛熊 实战教父
- 慧耕思 狙击炮 投机少爷 木头玩股 先知窝窝
- 金鼎 旗帜先明 天津股侠 牛传千股 散户二十年
- 呈点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江南股神007
- 狗蛋 李博文 金智投资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MORE 图说财经
四通新材巨资并购“旧梦难圆” 被收购标的疑难杂症一箩筐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臧氏家族最近又欲重温旧梦,意图将立中股份再次并入四通新材,对于最终的结果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提前预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作为同一控制人实际控制下的两家公司的并购,之间存在了很多需要解释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也凸显出交易方案是明显缺乏诚意的。
前不久,四通新材发布并购预案表示,拟以25亿元的价格购买天津企管100%的股权、立中股份4.52%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四通新材将通过直接及间接方式持有立中股份100%股权。在此次并购中,四通新材本次并购的真实标的是立中股份,天津企管只是立中股份的“马甲而已”。对此,《红周刊》在题为“四通新材25.5亿再续前缘,利益输送疑点难消”的文章中已经有所分析。
实际上,本次并购并非是四通新材对立中股份的第一次并购,在臧氏家族的运作之下,早在2016年其就试图让四通新材以差不多的价格并购立中股份,但那一次的重组规划最终仍落空。其后,臧氏家族又积极开始运作立中股份A股上市,但最终IPO之梦破来,上会被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臧氏家族最近又欲重温旧梦,意图将立中股份再次并入四通新材,对于最终的结果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提前预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作为同一控制人实际控制下的两家公司的并购,为避免“瓜田李下”之嫌,本该详细披露交易双方的信息,可四通新材披露的信息却极其有限,诸多重要信息皆隐去不予披露,尤其是对于本次并购标的诸多重要财务数据也都没有详细披露,这样的并购方案很明显是缺乏诚意的。
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不佳
重组预案披露,四通新材主要从事中间合金类功能性合金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其生产的铝基中间合金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军工、电力电子、建筑铝型材、食品医药包装等领域。2015年3月正式登陆A股市场以来,业绩表现并不突出。2017年,在其营业收入增长27.97%的背景下(见表1),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仅增长了0.53%。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仍旧是原地踏步,同比增幅仅为0.34%,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56.56%。如果上市公司在以后几个季度不能“雄起”,则不排除今年全年的业绩将会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 相比2017年、2018年一季度经营业绩不佳表现,四通新材的现金流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自2015年上市以来,该公司每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虽然均为正值,但金额都不高,2015年至2017年三年合计尚不足7000万元,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甚至出现了净流出状况,流出金额超过了7000万元。如此情况下,意味着上市公司其实并没有多少多余的钱。这一点其实从四通新材的货币资金状况也得到证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四通新材的货币资金金额仅有9000余万元,而其短期借款则达到了1.6亿元。
现金创造能力的不给力,也导致公司负债不断增加,以至于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虽然不算高,但却在不断增加,从2015年的10.29%增加到2018年一季度末的23.26%。负债的不断增长,而公司的盈利能力却在不断变弱,毛利率由2015年的13.01%下滑到了2018年一季度末的9.63%。
然而,也就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并不优异、现金创造能力很弱、盈利能力又日渐下滑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却通过资本运作欲将其控制下的业绩,未来同样很可能出现下滑的立中股份以高达25.5亿元的价格卖给上市公司,其中的合理性是很值得商榷的。重要的是,意欲卖给上市公司的标的财务数据上还存在诸多疑点,这些疑点的存在让本次交易变得有些变味。
立中股份数亿营业收入奇异消失
此次被并购的标的立中股份的主营业务为铝合金车轮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由于该公司并购预案中并没有披露详细的财务数据,《红周刊》记者无法判断出其财务数据的合理性,但若对比其当初拟上市时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和本次并购预案数据,可发现其2016年数据为并购预案和招股说明书都在使用的数据,就此我们单独以2016年数据进行分析,看看立中股份的财务数据是否真实。
2016年,立中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0.31亿元(见表2),同比增长率为3.51%。考虑到该公司的汽车铝合金车轮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印度及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海外收入达到了15.95亿元,占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0.52%。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这部分海外收入是不需要征收增值税的。因此在计算立中股份含税营收时,只需考虑内销部分的含税情况即可,由此我们推算出立中股份2016年含税营收达到了44.46亿元。 我们知道,营业收入要么以现金方式收回来反映在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中,要么形成债权,反映为企业当年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新增,在企业后续的运营中逐步收回。
根据2016年财务数据计算,2016年立中股份的应收票据新增了0.97亿元,应收账款新增了3.92亿元,两项合计得到立中股份当年债权新增金额为4.89亿元,这相比该公司44.46亿元含税收入存在39.57亿元的差额,理论上,这部分差额应该就是该公司以现金收回的金额,可实际情况却是如何呢?
前不久,四通新材发布并购预案表示,拟以25亿元的价格购买天津企管100%的股权、立中股份4.52%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四通新材将通过直接及间接方式持有立中股份100%股权。在此次并购中,四通新材本次并购的真实标的是立中股份,天津企管只是立中股份的“马甲而已”。对此,《红周刊》在题为“四通新材25.5亿再续前缘,利益输送疑点难消”的文章中已经有所分析。
实际上,本次并购并非是四通新材对立中股份的第一次并购,在臧氏家族的运作之下,早在2016年其就试图让四通新材以差不多的价格并购立中股份,但那一次的重组规划最终仍落空。其后,臧氏家族又积极开始运作立中股份A股上市,但最终IPO之梦破来,上会被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臧氏家族最近又欲重温旧梦,意图将立中股份再次并入四通新材,对于最终的结果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提前预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作为同一控制人实际控制下的两家公司的并购,为避免“瓜田李下”之嫌,本该详细披露交易双方的信息,可四通新材披露的信息却极其有限,诸多重要信息皆隐去不予披露,尤其是对于本次并购标的诸多重要财务数据也都没有详细披露,这样的并购方案很明显是缺乏诚意的。
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不佳
重组预案披露,四通新材主要从事中间合金类功能性合金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其生产的铝基中间合金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高铁、航空航天、军工、电力电子、建筑铝型材、食品医药包装等领域。2015年3月正式登陆A股市场以来,业绩表现并不突出。2017年,在其营业收入增长27.97%的背景下(见表1),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仅增长了0.53%。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仍旧是原地踏步,同比增幅仅为0.34%,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56.56%。如果上市公司在以后几个季度不能“雄起”,则不排除今年全年的业绩将会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 相比2017年、2018年一季度经营业绩不佳表现,四通新材的现金流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自2015年上市以来,该公司每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虽然均为正值,但金额都不高,2015年至2017年三年合计尚不足7000万元,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甚至出现了净流出状况,流出金额超过了7000万元。如此情况下,意味着上市公司其实并没有多少多余的钱。这一点其实从四通新材的货币资金状况也得到证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四通新材的货币资金金额仅有9000余万元,而其短期借款则达到了1.6亿元。
现金创造能力的不给力,也导致公司负债不断增加,以至于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虽然不算高,但却在不断增加,从2015年的10.29%增加到2018年一季度末的23.26%。负债的不断增长,而公司的盈利能力却在不断变弱,毛利率由2015年的13.01%下滑到了2018年一季度末的9.63%。
然而,也就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并不优异、现金创造能力很弱、盈利能力又日渐下滑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却通过资本运作欲将其控制下的业绩,未来同样很可能出现下滑的立中股份以高达25.5亿元的价格卖给上市公司,其中的合理性是很值得商榷的。重要的是,意欲卖给上市公司的标的财务数据上还存在诸多疑点,这些疑点的存在让本次交易变得有些变味。
立中股份数亿营业收入奇异消失
此次被并购的标的立中股份的主营业务为铝合金车轮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由于该公司并购预案中并没有披露详细的财务数据,《红周刊》记者无法判断出其财务数据的合理性,但若对比其当初拟上市时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和本次并购预案数据,可发现其2016年数据为并购预案和招股说明书都在使用的数据,就此我们单独以2016年数据进行分析,看看立中股份的财务数据是否真实。
2016年,立中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0.31亿元(见表2),同比增长率为3.51%。考虑到该公司的汽车铝合金车轮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印度及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海外收入达到了15.95亿元,占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0.52%。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这部分海外收入是不需要征收增值税的。因此在计算立中股份含税营收时,只需考虑内销部分的含税情况即可,由此我们推算出立中股份2016年含税营收达到了44.46亿元。 我们知道,营业收入要么以现金方式收回来反映在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中,要么形成债权,反映为企业当年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新增,在企业后续的运营中逐步收回。
根据2016年财务数据计算,2016年立中股份的应收票据新增了0.97亿元,应收账款新增了3.92亿元,两项合计得到立中股份当年债权新增金额为4.89亿元,这相比该公司44.46亿元含税收入存在39.57亿元的差额,理论上,这部分差额应该就是该公司以现金收回的金额,可实际情况却是如何呢?